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cxg891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穷山僻壤的地方,原以为没多少可以记录的东西,但修文的大石却不然,它的文化底蕴也如它的名字,厚重而敦实。曾经有人撰文把大石誉为“神奇的大石”我开初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宣传的需要誉美之词罢了,读了一遍,竟深深被所吸引,便愈更的关注起大石来。
大石在修文县的西面,是一个布依民族乡。中国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灿的明珠,而大石,正因为布依人的聚居,使得它的文化沉淀也就厚重起来。
认识大石,是从大屯开始的。
先是有一篇文章,讲述大屯人背土造田改天换地的事迹,是当时做修文县委宣传部长的卢永康先生的大作,印象很深,再后来,贵阳市的一群作家到修文采风,县委推荐他们去大屯,我参加了那次活动,这样,第一次到了大屯。
我们是由六广河走水路到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因船不能再行,于是弃船蹬岸,沿田间小道去的大屯。头天晚上下过一场大雨,田间的小路就十分的泥泞,有的地方简直是稀泥烂窖,走得十分艰难。城里人到乡间采风,那感觉可能是一切都新鲜,如此难行的路也没有听到有谁发出怨言。到了大屯,太阳出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山寨就在雨后温柔的太阳里接待了这群来自城市的客人。安排我们在村里小学的操场里休息,才坐下,便有人用小簸箕端了刚摘下的桃子来招待我们。文人们就一边吃着鲜嫩的桃子,一边与乡民们唠磕家常,然后就喝酒吃饭,似乎没有什么客套,一切都顺里成章,就在这顺里成章之中,大屯就给作家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民风淳朴。后来,有个叫韩进的作家在贵州日报上撰文讲述过那天在大屯的感受,那篇文章叫大屯印象,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环拥诸峰如犬牙锋锐,直指苍穹。谷中巨石零落横放,如巨牛,如大象,如鲸鱼,其形不可胜数。或石之上,或石之后,或石中间,便有人家茅屋瓦房座落,竹树掩映其间,如巨大盆景然
这是作家笔下的大屯。这样的句子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已经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观赏一幅古画。
再后来,我去大石的次数多了起来,不光大屯,我还去过它的回水,去过它的高枧,还去过好几个村寨,因为高枧和回水有石林,我是去钻过的,记忆也就十分的真切。大石的文化最突出的是石文化,老天对大石十分厚赐,把修文的两座石林都摆在了大石,而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演译出一段或神奇或飘逸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单个的来看它,显不出它的厚重,它们一旦集合起来,就能把大石浓缩在沉甸甸的石头的梦幻里。
不信吗?且去高枧石林,随便拾起一块石头,都会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在你的手心里流淌。一位叫孔令华的诗人,站在那两块被人叫作或者“夫妻石”或者“热吻”或者其它什么名字的石头面前,心潮便澎湃起来,想象便飞腾起来,他把那两块连在一起的石头又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恋”把它们拟化成一对冲破封建礼教的情侣,热情讴歌了他们的反叛精神。孔先生在他的诗里这样写道:
我赞叹你俩有这般勇敢
让情魂弥漫月下清寂山间。
凝目黑色精灵,我向有情人呼喊:
与其夜夜做化蝶的幻梦
不如学石人相拥长吻千年。
在孔先生的笔下,大石的石头也成了精灵。
还有一位老先生在大石徜徉一圈之后,把一腔热情倾注在大石的石坷垃里,为每一块石头编织了梦幻般神奇的故事,于是,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鲜活起来,都生动起来,都灵气起来。大石的人把石文化做到了家,专门拿出经费为这位老先生编织的石头故事出了一张彩色的四开小报,这本来是一件极有文化品味的事,只可惜不知是谁做的策划,在一版醒目的位置印上了乡里两位行政长官的头像,把厚重的文化也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宣传品。但那些故事真的值得一读,那些故事只属于大石,只有大石才有那些故事。这位老先生叫弋良俊,在贵州文化圈内也是一个名人,对于大石他是乎情有所衷,不止一次的到过这个地方,在他的文章里,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是那样的眷念于心,都是那样的让人魂牵梦绕。
朝阳从青山茂林探出头来,红红的脸,内出金光,将山林照亮,将田野照亮,将山村照亮我回望那块长方形巨石,也金亮金亮地内光,仿佛要飞起来,飞上天去。我下意识地挥挥手,像与它道别,又像招它随我走。是啊,我喜欢它,不忍就这般匆匆记别,不忍舍它而去。
这是弋老先生心中的大石的石头。
前不久,又有一位文化人到大石来做了一篇文章,讲说安贵荣的坟在大石的大屯,这真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他的考证与石头有关,这就更丰富了大石的石文化。若这位先生的考证能被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可,若安贵荣真的埋葬在大石,大石就有更多的文章可做了,因为安贵荣在贵州的历史上的确是一个有名的人,他是世袭的贵州宣慰司的宣慰使,而他又与谪居龙场的王阳明有过许多交往,王阳明那篇烩炙人口的象祠记就是应安贵荣的邀请而写下的,阳明在龙场期间也给安贵荣写过三封信,把这些联系进来,再想一想,大石的土地上居然还躺着一位贵州历史上特别是彝族历史上的名人,这当然会让大石的文化、会让修文的文化更加锦上添花。
大屯的那座古墓是否安贵荣的坟,让专家们慢慢的去考证吧。那地方我是去过的,其实已经没有坟了,只能算一处古墓遗址,一处废墟。残存的几块石头能代表什么呢?纵然它不是安贵荣的坟也无关紧要了,至少我们知道在大石有一座古墓,有一座用石块垒成的坟,它曾经存在过,这就是大石的文化。或许,这样的废墟要比确切的存在还有诱惑。
穷山僻壤的地方,原以为没多少可以记录的东西,但修文的大石却不然,它的文化底蕴也如它的名字,厚重而敦实。曾经有人撰文把大石誉为“神奇的大石”我开初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宣传的需要誉美之词罢了,读了一遍,竟深深被所吸引,便愈更的关注起大石来。
大石在修文县的西面,是一个布依民族乡。中国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灿的明珠,而大石,正因为布依人的聚居,使得它的文化沉淀也就厚重起来。
认识大石,是从大屯开始的。
先是有一篇文章,讲述大屯人背土造田改天换地的事迹,是当时做修文县委宣传部长的卢永康先生的大作,印象很深,再后来,贵阳市的一群作家到修文采风,县委推荐他们去大屯,我参加了那次活动,这样,第一次到了大屯。
我们是由六广河走水路到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因船不能再行,于是弃船蹬岸,沿田间小道去的大屯。头天晚上下过一场大雨,田间的小路就十分的泥泞,有的地方简直是稀泥烂窖,走得十分艰难。城里人到乡间采风,那感觉可能是一切都新鲜,如此难行的路也没有听到有谁发出怨言。到了大屯,太阳出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山寨就在雨后温柔的太阳里接待了这群来自城市的客人。安排我们在村里小学的操场里休息,才坐下,便有人用小簸箕端了刚摘下的桃子来招待我们。文人们就一边吃着鲜嫩的桃子,一边与乡民们唠磕家常,然后就喝酒吃饭,似乎没有什么客套,一切都顺里成章,就在这顺里成章之中,大屯就给作家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民风淳朴。后来,有个叫韩进的作家在贵州日报上撰文讲述过那天在大屯的感受,那篇文章叫大屯印象,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环拥诸峰如犬牙锋锐,直指苍穹。谷中巨石零落横放,如巨牛,如大象,如鲸鱼,其形不可胜数。或石之上,或石之后,或石中间,便有人家茅屋瓦房座落,竹树掩映其间,如巨大盆景然
这是作家笔下的大屯。这样的句子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已经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观赏一幅古画。
再后来,我去大石的次数多了起来,不光大屯,我还去过它的回水,去过它的高枧,还去过好几个村寨,因为高枧和回水有石林,我是去钻过的,记忆也就十分的真切。大石的文化最突出的是石文化,老天对大石十分厚赐,把修文的两座石林都摆在了大石,而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演译出一段或神奇或飘逸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单个的来看它,显不出它的厚重,它们一旦集合起来,就能把大石浓缩在沉甸甸的石头的梦幻里。
不信吗?且去高枧石林,随便拾起一块石头,都会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在你的手心里流淌。一位叫孔令华的诗人,站在那两块被人叫作或者“夫妻石”或者“热吻”或者其它什么名字的石头面前,心潮便澎湃起来,想象便飞腾起来,他把那两块连在一起的石头又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恋”把它们拟化成一对冲破封建礼教的情侣,热情讴歌了他们的反叛精神。孔先生在他的诗里这样写道:
我赞叹你俩有这般勇敢
让情魂弥漫月下清寂山间。
凝目黑色精灵,我向有情人呼喊:
与其夜夜做化蝶的幻梦
不如学石人相拥长吻千年。
在孔先生的笔下,大石的石头也成了精灵。
还有一位老先生在大石徜徉一圈之后,把一腔热情倾注在大石的石坷垃里,为每一块石头编织了梦幻般神奇的故事,于是,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鲜活起来,都生动起来,都灵气起来。大石的人把石文化做到了家,专门拿出经费为这位老先生编织的石头故事出了一张彩色的四开小报,这本来是一件极有文化品味的事,只可惜不知是谁做的策划,在一版醒目的位置印上了乡里两位行政长官的头像,把厚重的文化也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宣传品。但那些故事真的值得一读,那些故事只属于大石,只有大石才有那些故事。这位老先生叫弋良俊,在贵州文化圈内也是一个名人,对于大石他是乎情有所衷,不止一次的到过这个地方,在他的文章里,大石的每一块石头都是那样的眷念于心,都是那样的让人魂牵梦绕。
朝阳从青山茂林探出头来,红红的脸,内出金光,将山林照亮,将田野照亮,将山村照亮我回望那块长方形巨石,也金亮金亮地内光,仿佛要飞起来,飞上天去。我下意识地挥挥手,像与它道别,又像招它随我走。是啊,我喜欢它,不忍就这般匆匆记别,不忍舍它而去。
这是弋老先生心中的大石的石头。
前不久,又有一位文化人到大石来做了一篇文章,讲说安贵荣的坟在大石的大屯,这真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他的考证与石头有关,这就更丰富了大石的石文化。若这位先生的考证能被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可,若安贵荣真的埋葬在大石,大石就有更多的文章可做了,因为安贵荣在贵州的历史上的确是一个有名的人,他是世袭的贵州宣慰司的宣慰使,而他又与谪居龙场的王阳明有过许多交往,王阳明那篇烩炙人口的象祠记就是应安贵荣的邀请而写下的,阳明在龙场期间也给安贵荣写过三封信,把这些联系进来,再想一想,大石的土地上居然还躺着一位贵州历史上特别是彝族历史上的名人,这当然会让大石的文化、会让修文的文化更加锦上添花。
大屯的那座古墓是否安贵荣的坟,让专家们慢慢的去考证吧。那地方我是去过的,其实已经没有坟了,只能算一处古墓遗址,一处废墟。残存的几块石头能代表什么呢?纵然它不是安贵荣的坟也无关紧要了,至少我们知道在大石有一座古墓,有一座用石块垒成的坟,它曾经存在过,这就是大石的文化。或许,这样的废墟要比确切的存在还有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