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修法的见解行为与结果,上师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宣讲,还谈不上实践。我本人的实践只有两件事:持咒与劈柴。
要说这寺庙里的设备,也算是先进的了。比如房间内有地毯和独立卫生间,比如原木做的床铺。我们吃的东西,除了有通常的糌粑与酥油奶茶之类的,还有饼干等点心供应,应该是很奢侈了。
密教所尊崇的是三味耶戒,并不像内地戒律那样,严禁肉食,据说,还可以吃牛肉等,只不过,此时我们作为学员,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一个仪式,就是戒律的开遮。
所谓开,就是允许,即上师依据自身法门祖师教言,以及你本人修行的情况,特别允许你。所谓遮,就是不允许。比如有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习惯,有的上师根据你的情况,是坚决不允许的。比如,不允许某些人走夜路。
虽然我们平时不太爱说话交流,毕竟这也算一个规矩,但上师还是允许我们日常中适当可以说话的。只是要求,尽量少说废话。
人一多嘴就多。其中一些人在平时,偶尔也透露出一些消息。比如,为什么这个庙子,条件这么好?其实是因为供养多。本来,在藏地有个习惯,信仰当地活佛的人特别多,也特别虔诚,当地老百姓把自己辛苦一年挣来的钱,总要拿出一部分,供养给庙子的。
密教里也分教区。比如四川境内的康藏地区,白教占据主导地位。而黄教则在西藏的阿里地区盛行。西藏南部,大概在日喀则以南,以元朝帝师八思巴所领导的教派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历代朝廷的认可,这些教派也有不同的地域发展,比如云南丽江这个地方,虽然许多少数民族聚居,但藏传传教,也深入到这地方来,传播了几百年。当然,云南地区的密教中心,最主要的还是梅里雪山下的香格里拉。
因为,在历史的经典中,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圣山,所以,那边的寺庙更多。
这里,因为是活佛住锡的祖庙,也是东巴人最主要的信仰,所以,大家对这个庙子供养历来就比较丰厚。这是对活佛的尊崇,也是因为,近些年来,丽江地区旅游业发达,人民的余钱比较多,拿得出手的原因。
但有些古老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比如说,烧柴煮饭。这里本来森林就多,所以柴木不缺乏。庙子远离城区,所以保留了烧柴的习惯。
但这里的炉堂比较小,能够塞进去的柴的长短就有限制,所以,劈柴的时候,最主要的规格是长短与粗细,得合适。
当然,与以往以一样,虽然我劈柴靖师兄烧火,但我们的话并不多,虽然我们住一间屋,但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偶尔也听其他人说,上师要传法了,传法之前,有皈依授戒的仪式,说得我内心中不禁兴奋起来。
结果,第二天,以为要听到上师说这事的时候,他居然说了一大堆,关于我们如何诚恳面对自我的话题。这话题是重要,但大家的心,却稍微有些失落。毕竟,大家听这种话题,或许有点多了。
上师第一个观点,是警告我们,不要贴着自我标签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戴着自我伪装的面具,以满足自我虚荣为目的而展开所谓的修行。因此,不要认为贴着自我标签的所谓修行人就必定要比妓女高一等,和妓女相比,我们所谓的修行也只是满足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妓女以五欲来满足自我,只不过是把五欲发挥得更明显一点,而我们却是寻求了另外一种表面上跟欲望不太挂钩的行为来满足内在的自我,此二者从本质而言并无差别,都是以满足自我为最终目的。所以,如果从满足自我的角度来观察,王宫大臣、世间学者、善人、恶人等都是一样的,谁比谁并没有高级多少,虽然寻求的道路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都是在为自我而服务。”
我在原来学习佛教经典时,也明白这个道理。佛弟子跟世俗人的差别是什么?二者的差别在于你是不是为了满足自我而发起心来修学佛法的。可是当今绝大部分所谓的学佛者都是在以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来寻求自我不同层面上的满足。
但接下来,上师拿自己的思想所举的例子,好像有点跨界。
“我十几年前,曾经对整天沉溺于灯红酒绿男女欲望之中的妓女感到深恶痛绝,那时虽然外表显现的是修行者之相,虽然宣讲善法、仁义道德,其实还是在以所谓的修行及宣讲来满足自我,精勤学佛十多年的我,在世俗道德所许的情况下似乎比他们高尚很多,但在本质上与他们并无太大的差别。当认识到这点时,我深感惭愧,为曾经的想法深深的忏悔,我哪有权利看不起别人啊!”
这是极大地批评了,存在于我们学员内心中可能存在的道德优越感。以前在崇圣寺的时候,也听过这种讲解。但是,上师以自己的心态举例,并以我们最不愿碰的妓女这个话题来说明,这就相当彻底了。
我想起在北京那个会所,那个曾经为我服务的女人。其实,她也有优秀与善良的一面。
“从那以后,无论是妓女还是人妖,我都不会贬低他们,也不会用可怜、同情他们的眼光去观待他们,因为他们的所为不外乎是在满足自我,事实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没有深刻剖析、透视到内心深处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学佛也仍然是在满足自我。”
看看,这就是差距。我原来是同情,甚至觉得这种同情的举动是一种高尚,与上师这种平等心相比,还差得远。
推及到我们的修行:我们认为自己好像没有那么深重的欲望,似乎是在清清净净的潜心修行佛法,但我们的所做与他们有真实的差别吗?二者间是否有差别,不能仅从表相上来看,要从本质上观察才行。当本质有所差别之时,我们才会与追求世俗五欲者完全不同。
“当真的深度剖析自我的时候,会确确实实的看到,我们的学佛乃至于出家,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而不是为了真正的超离自我而做的。表面上是:我要成佛,要超越生死,当你真的详细观察下去时才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只是为了寻求一条与他人不同的道路来证明自我,使自己更具有优越感。虽然别人贪著的事物不为你所喜爱,但你所贪着的是精神需求,选择从精神方面来满足自我,使自己更具自我存在感、自我优越感、自我饱满感等一切一切,这并未从根本上远离自我的虚诳,这时所发的并不是出离心。其实此时我们所谓的修行跟妓女满足自我的行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究竟而言以自我所起的一切,无论卑鄙还是道德其本质无别。”
当你真正的深刻剖析到内心深处,不想再受自我欺诳而发心要走另外一条道路的时候,虽然大家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说一样的话,但你跟帝王将相、世俗凡夫、妓女等等有本质上的差别了,因为走的不是一条道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还敢蔑视那些干不好行业的人吗?其实只要没有真正剥离自心的伪装而实现自我超越的话,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所有人的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而行事,正如“乌鸦落在猪身上一样样的黑脊背”,谁说谁呢?自己站在道德的点上指责别人的非道德,而道德与非道德的本质并无不同,皆是为满足自我。
“所以要想在本质上与世俗人有所差别,就必须剖析及拷问一下自心,你所谓的发心成佛,其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的人以行善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以造恶,享受纸醉金迷来排遣自己的空虚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觉得造恶没有意义,认为人活着要遵守道德,要维持一个道德的形象才不枉来人世间一回,这种做法还是在满足自我,虽然各自的方法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在寻找自我的存在感。”
接着,上师又打了个比方。
“又例如: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春节?其实这也是对一年当中自我的一个肯定,让自己在一年当中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片刻都不敢离开自我的感觉。如果你详细观察,真的是会吓自己一跳的:我们所自认为的发心成佛,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我们利用修行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其目的还是在为满足自我。在短暂的生命当中,当我们看到世俗人追求金钱、名利而终不免一死的时候,因此我们就逃到宗教里面来,企图找到一个跟世俗人不一样的存在感,实质上只是从一种颠倒落入了另一种颠倒之中。”
句句扎心,这才明白,上师为什么如此啰嗦地讲自我。这才明白,从经典上,从文字的教言上,从崇圣寺到这里,所有过来人,都反复在讲自我这个词的意思。破除我执,建立平等心,是学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学佛是要息灭自我的存在感,世俗人则是想方设法要成就圆满的自我存在感。而自我存在感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正因为这个错误感觉才让我们徒增了很多烦恼。这就好像学中论的时候所说的道理一样:如果自我真实存在,就应该是恒时永存的,那么还需要不停的反复寻找自我存在感吗?我们之所以不停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感觉到自我的饱满感和存在感,就是因为从本以来自我只是一个虚妄的概念,虚妄的东西就需要我们不停的巩固与维护才行。”
当你发现“自己发心成佛”原来是一种自我欺诳的时候,你的修行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听懂了这个道理和发现自己一直在自我覆蔽下做相似的修行,二者是不一样的。发现自我欺诳之时就是你学佛的开始。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修行是在为成佛而做的种种准备,不承认是在满足自我的存在感,这只能说明你离真正进入佛门还相去甚远。
接着,上师谈了烦恼的问题。这是佛教的另一个大问题。可以这样说,当年佛祖所谓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烦恼。
“现在很多人的烦恼为什么总不能灭尽,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你可能认识之后,没有继续去修持。上师原来给你讲过,你就已经认识证悟了本性,但过后,自己还应该每天都不间断地修。也许以前证悟的经常会显现,或者是不显现,但无论如何,只要自己的修行没有间断,我相信以后逐渐一定会成就。”
这也相当于一门深入,打破漆桶的意思。但坚持成习惯,就会有成效。
“在我们这里,有闻思者和修行者。作为闻思者按规定必须参加考试,应该以各种辩论方法来抉择,然后窍诀修行者应该经常内观自心,修行也比较重要。去年我在尼姑经堂给藏族老年尼众传讲了一些密法的修法,我当时觉得她们大多数人已经基本上认识了本性,但后来却没有继续修持。若认识本性后能继续修持,我相信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和加持,证悟本性并非十分困难。”
说到这里时,我听到他忽然冒出一句话,我听得不太明白,后来,根据录音,找木江师兄核对,才明白那句话的真实内容,那原来本是一句藏语偈语,翻译成汉语,就成如下表述:证悟如虚空,无有束缚,无有疑网。
这句话虽然原话我当时没确定,但意思,上师是作了明确的解释的:“心本来无有束缚也无有解脱,犹如虚空一样。我们若是证悟了如虚空那样的本性,哪里还会存在对痛苦和安乐不同的执著呢?如果证悟如虚空那样的境界,那就没有疑网,... -->>
关于修法的见解行为与结果,上师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宣讲,还谈不上实践。我本人的实践只有两件事:持咒与劈柴。
要说这寺庙里的设备,也算是先进的了。比如房间内有地毯和独立卫生间,比如原木做的床铺。我们吃的东西,除了有通常的糌粑与酥油奶茶之类的,还有饼干等点心供应,应该是很奢侈了。
密教所尊崇的是三味耶戒,并不像内地戒律那样,严禁肉食,据说,还可以吃牛肉等,只不过,此时我们作为学员,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一个仪式,就是戒律的开遮。
所谓开,就是允许,即上师依据自身法门祖师教言,以及你本人修行的情况,特别允许你。所谓遮,就是不允许。比如有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习惯,有的上师根据你的情况,是坚决不允许的。比如,不允许某些人走夜路。
虽然我们平时不太爱说话交流,毕竟这也算一个规矩,但上师还是允许我们日常中适当可以说话的。只是要求,尽量少说废话。
人一多嘴就多。其中一些人在平时,偶尔也透露出一些消息。比如,为什么这个庙子,条件这么好?其实是因为供养多。本来,在藏地有个习惯,信仰当地活佛的人特别多,也特别虔诚,当地老百姓把自己辛苦一年挣来的钱,总要拿出一部分,供养给庙子的。
密教里也分教区。比如四川境内的康藏地区,白教占据主导地位。而黄教则在西藏的阿里地区盛行。西藏南部,大概在日喀则以南,以元朝帝师八思巴所领导的教派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历代朝廷的认可,这些教派也有不同的地域发展,比如云南丽江这个地方,虽然许多少数民族聚居,但藏传传教,也深入到这地方来,传播了几百年。当然,云南地区的密教中心,最主要的还是梅里雪山下的香格里拉。
因为,在历史的经典中,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圣山,所以,那边的寺庙更多。
这里,因为是活佛住锡的祖庙,也是东巴人最主要的信仰,所以,大家对这个庙子供养历来就比较丰厚。这是对活佛的尊崇,也是因为,近些年来,丽江地区旅游业发达,人民的余钱比较多,拿得出手的原因。
但有些古老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比如说,烧柴煮饭。这里本来森林就多,所以柴木不缺乏。庙子远离城区,所以保留了烧柴的习惯。
但这里的炉堂比较小,能够塞进去的柴的长短就有限制,所以,劈柴的时候,最主要的规格是长短与粗细,得合适。
当然,与以往以一样,虽然我劈柴靖师兄烧火,但我们的话并不多,虽然我们住一间屋,但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偶尔也听其他人说,上师要传法了,传法之前,有皈依授戒的仪式,说得我内心中不禁兴奋起来。
结果,第二天,以为要听到上师说这事的时候,他居然说了一大堆,关于我们如何诚恳面对自我的话题。这话题是重要,但大家的心,却稍微有些失落。毕竟,大家听这种话题,或许有点多了。
上师第一个观点,是警告我们,不要贴着自我标签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戴着自我伪装的面具,以满足自我虚荣为目的而展开所谓的修行。因此,不要认为贴着自我标签的所谓修行人就必定要比妓女高一等,和妓女相比,我们所谓的修行也只是满足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妓女以五欲来满足自我,只不过是把五欲发挥得更明显一点,而我们却是寻求了另外一种表面上跟欲望不太挂钩的行为来满足内在的自我,此二者从本质而言并无差别,都是以满足自我为最终目的。所以,如果从满足自我的角度来观察,王宫大臣、世间学者、善人、恶人等都是一样的,谁比谁并没有高级多少,虽然寻求的道路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都是在为自我而服务。”
我在原来学习佛教经典时,也明白这个道理。佛弟子跟世俗人的差别是什么?二者的差别在于你是不是为了满足自我而发起心来修学佛法的。可是当今绝大部分所谓的学佛者都是在以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来寻求自我不同层面上的满足。
但接下来,上师拿自己的思想所举的例子,好像有点跨界。
“我十几年前,曾经对整天沉溺于灯红酒绿男女欲望之中的妓女感到深恶痛绝,那时虽然外表显现的是修行者之相,虽然宣讲善法、仁义道德,其实还是在以所谓的修行及宣讲来满足自我,精勤学佛十多年的我,在世俗道德所许的情况下似乎比他们高尚很多,但在本质上与他们并无太大的差别。当认识到这点时,我深感惭愧,为曾经的想法深深的忏悔,我哪有权利看不起别人啊!”
这是极大地批评了,存在于我们学员内心中可能存在的道德优越感。以前在崇圣寺的时候,也听过这种讲解。但是,上师以自己的心态举例,并以我们最不愿碰的妓女这个话题来说明,这就相当彻底了。
我想起在北京那个会所,那个曾经为我服务的女人。其实,她也有优秀与善良的一面。
“从那以后,无论是妓女还是人妖,我都不会贬低他们,也不会用可怜、同情他们的眼光去观待他们,因为他们的所为不外乎是在满足自我,事实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没有深刻剖析、透视到内心深处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学佛也仍然是在满足自我。”
看看,这就是差距。我原来是同情,甚至觉得这种同情的举动是一种高尚,与上师这种平等心相比,还差得远。
推及到我们的修行:我们认为自己好像没有那么深重的欲望,似乎是在清清净净的潜心修行佛法,但我们的所做与他们有真实的差别吗?二者间是否有差别,不能仅从表相上来看,要从本质上观察才行。当本质有所差别之时,我们才会与追求世俗五欲者完全不同。
“当真的深度剖析自我的时候,会确确实实的看到,我们的学佛乃至于出家,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而不是为了真正的超离自我而做的。表面上是:我要成佛,要超越生死,当你真的详细观察下去时才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只是为了寻求一条与他人不同的道路来证明自我,使自己更具有优越感。虽然别人贪著的事物不为你所喜爱,但你所贪着的是精神需求,选择从精神方面来满足自我,使自己更具自我存在感、自我优越感、自我饱满感等一切一切,这并未从根本上远离自我的虚诳,这时所发的并不是出离心。其实此时我们所谓的修行跟妓女满足自我的行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究竟而言以自我所起的一切,无论卑鄙还是道德其本质无别。”
当你真正的深刻剖析到内心深处,不想再受自我欺诳而发心要走另外一条道路的时候,虽然大家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说一样的话,但你跟帝王将相、世俗凡夫、妓女等等有本质上的差别了,因为走的不是一条道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还敢蔑视那些干不好行业的人吗?其实只要没有真正剥离自心的伪装而实现自我超越的话,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所有人的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而行事,正如“乌鸦落在猪身上一样样的黑脊背”,谁说谁呢?自己站在道德的点上指责别人的非道德,而道德与非道德的本质并无不同,皆是为满足自我。
“所以要想在本质上与世俗人有所差别,就必须剖析及拷问一下自心,你所谓的发心成佛,其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的人以行善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以造恶,享受纸醉金迷来排遣自己的空虚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的人觉得造恶没有意义,认为人活着要遵守道德,要维持一个道德的形象才不枉来人世间一回,这种做法还是在满足自我,虽然各自的方法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在寻找自我的存在感。”
接着,上师又打了个比方。
“又例如: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春节?其实这也是对一年当中自我的一个肯定,让自己在一年当中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片刻都不敢离开自我的感觉。如果你详细观察,真的是会吓自己一跳的:我们所自认为的发心成佛,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我们利用修行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其目的还是在为满足自我。在短暂的生命当中,当我们看到世俗人追求金钱、名利而终不免一死的时候,因此我们就逃到宗教里面来,企图找到一个跟世俗人不一样的存在感,实质上只是从一种颠倒落入了另一种颠倒之中。”
句句扎心,这才明白,上师为什么如此啰嗦地讲自我。这才明白,从经典上,从文字的教言上,从崇圣寺到这里,所有过来人,都反复在讲自我这个词的意思。破除我执,建立平等心,是学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学佛是要息灭自我的存在感,世俗人则是想方设法要成就圆满的自我存在感。而自我存在感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正因为这个错误感觉才让我们徒增了很多烦恼。这就好像学中论的时候所说的道理一样:如果自我真实存在,就应该是恒时永存的,那么还需要不停的反复寻找自我存在感吗?我们之所以不停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感觉到自我的饱满感和存在感,就是因为从本以来自我只是一个虚妄的概念,虚妄的东西就需要我们不停的巩固与维护才行。”
当你发现“自己发心成佛”原来是一种自我欺诳的时候,你的修行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听懂了这个道理和发现自己一直在自我覆蔽下做相似的修行,二者是不一样的。发现自我欺诳之时就是你学佛的开始。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修行是在为成佛而做的种种准备,不承认是在满足自我的存在感,这只能说明你离真正进入佛门还相去甚远。
接着,上师谈了烦恼的问题。这是佛教的另一个大问题。可以这样说,当年佛祖所谓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烦恼。
“现在很多人的烦恼为什么总不能灭尽,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你可能认识之后,没有继续去修持。上师原来给你讲过,你就已经认识证悟了本性,但过后,自己还应该每天都不间断地修。也许以前证悟的经常会显现,或者是不显现,但无论如何,只要自己的修行没有间断,我相信以后逐渐一定会成就。”
这也相当于一门深入,打破漆桶的意思。但坚持成习惯,就会有成效。
“在我们这里,有闻思者和修行者。作为闻思者按规定必须参加考试,应该以各种辩论方法来抉择,然后窍诀修行者应该经常内观自心,修行也比较重要。去年我在尼姑经堂给藏族老年尼众传讲了一些密法的修法,我当时觉得她们大多数人已经基本上认识了本性,但后来却没有继续修持。若认识本性后能继续修持,我相信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和加持,证悟本性并非十分困难。”
说到这里时,我听到他忽然冒出一句话,我听得不太明白,后来,根据录音,找木江师兄核对,才明白那句话的真实内容,那原来本是一句藏语偈语,翻译成汉语,就成如下表述:证悟如虚空,无有束缚,无有疑网。
这句话虽然原话我当时没确定,但意思,上师是作了明确的解释的:“心本来无有束缚也无有解脱,犹如虚空一样。我们若是证悟了如虚空那样的本性,哪里还会存在对痛苦和安乐不同的执著呢?如果证悟如虚空那样的境界,那就没有疑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