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而王允和种辑却侥幸没有暴露,继续潜伏了下去。
士人们的密谋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恶人难除,自己的同道反而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侥幸漏网的王允、种辑感到非常着急。王允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但他这时已经55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但是搞暗杀却总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此收手的话又很不甘心,这样做既对不起伍孚、何颙这些烈士,也辜负了汉室重臣的责任。每当看到恶人董卓继续逍遥地活着,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的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要接着干就得有人,王允看了看身边能帮上忙的,除种辑以及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外,也就是杨彪、黄琬这几个人了,但他们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搞暗杀也都没有经验。
这时一个人进入王允的视线,这个人是他的同乡李肃。李肃跟王允一样都是并州人,出身于丁原的并州军,现在像他们一样在长安的并州人还有不少,当年丁原手下人多势众,在吕布的带领下都归顺了董卓,并且一同来到了长安。
但是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杀了丁原,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但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不满和牢骚,这让王允重新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争取李肃,继而争取到吕布和并州军。王允于是不露声色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并通过李肃联络上了吕布。大家既然都是并州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太多的注意。
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
第二件事情是,吕布勾引了董卓身边的侍女,心里很不安。
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样吕布就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从这个安排看,董卓其实还是信任吕布的,这与吕布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差别。
董卓曾明确吕布是自己的养子,他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件事,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放在最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疑人不用,董卓做到了。问题是董卓的领导艺术过于粗放,如果信任吕布,就应该让吕布感到安心,既要疑人不用,更得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既要严厉,又要关心和爱护,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董卓哪懂得这些?董卓一方面重用吕布,另一方面表现得很严厉,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吕布利用工作方便,一来二去跟董卓的一个侍婢好上了,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很紧张。
在王允的努力下,吕布、李肃被成功策反,吕布开始还有些犹豫,对王允说:“我也想杀董卓,怎奈我们还有父子这层关系!”王允觉得他的话可笑,劝他说:“你姓吕,不是董卓的骨肉。现在大家都愁着怎么让他死,还说什么父子呢?”
吕布最终答应参与王允的刺杀行动,除掉董卓。
当时为防备关外武装,董卓把凉州军的主力都布防在了陕县、潼关一线,长安的势力相对薄弱,这为王允、吕布下手提供了机会。
初平三年(192)4月23日,董卓进宫参加朝会,吕布安排李肃以及秦谊等10多名勇士穿上卫士的衣服守在董卓必经的宫门附近,待董卓在此经过时将其刺杀。消息传出,长安城里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首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欢乐的人们。
王允随即下令释放监狱里的荀攸等人,把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氏家族成员全部诛杀,把董卓的尸体拖到长安城里最热闹的集市上示众。又派人去郿坞,把那里的董氏族人就地处死。
nbsp; 而王允和种辑却侥幸没有暴露,继续潜伏了下去。
士人们的密谋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恶人难除,自己的同道反而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侥幸漏网的王允、种辑感到非常着急。王允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但他这时已经55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但是搞暗杀却总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此收手的话又很不甘心,这样做既对不起伍孚、何颙这些烈士,也辜负了汉室重臣的责任。每当看到恶人董卓继续逍遥地活着,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的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要接着干就得有人,王允看了看身边能帮上忙的,除种辑以及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外,也就是杨彪、黄琬这几个人了,但他们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搞暗杀也都没有经验。
这时一个人进入王允的视线,这个人是他的同乡李肃。李肃跟王允一样都是并州人,出身于丁原的并州军,现在像他们一样在长安的并州人还有不少,当年丁原手下人多势众,在吕布的带领下都归顺了董卓,并且一同来到了长安。
但是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杀了丁原,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但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不满和牢骚,这让王允重新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争取李肃,继而争取到吕布和并州军。王允于是不露声色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并通过李肃联络上了吕布。大家既然都是并州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太多的注意。
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
第二件事情是,吕布勾引了董卓身边的侍女,心里很不安。
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样吕布就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从这个安排看,董卓其实还是信任吕布的,这与吕布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差别。
董卓曾明确吕布是自己的养子,他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件事,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放在最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疑人不用,董卓做到了。问题是董卓的领导艺术过于粗放,如果信任吕布,就应该让吕布感到安心,既要疑人不用,更得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既要严厉,又要关心和爱护,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董卓哪懂得这些?董卓一方面重用吕布,另一方面表现得很严厉,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吕布利用工作方便,一来二去跟董卓的一个侍婢好上了,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很紧张。
在王允的努力下,吕布、李肃被成功策反,吕布开始还有些犹豫,对王允说:“我也想杀董卓,怎奈我们还有父子这层关系!”王允觉得他的话可笑,劝他说:“你姓吕,不是董卓的骨肉。现在大家都愁着怎么让他死,还说什么父子呢?”
吕布最终答应参与王允的刺杀行动,除掉董卓。
当时为防备关外武装,董卓把凉州军的主力都布防在了陕县、潼关一线,长安的势力相对薄弱,这为王允、吕布下手提供了机会。
初平三年(192)4月23日,董卓进宫参加朝会,吕布安排李肃以及秦谊等10多名勇士穿上卫士的衣服守在董卓必经的宫门附近,待董卓在此经过时将其刺杀。消息传出,长安城里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首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欢乐的人们。
王允随即下令释放监狱里的荀攸等人,把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氏家族成员全部诛杀,把董卓的尸体拖到长安城里最热闹的集市上示众。又派人去郿坞,把那里的董氏族人就地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