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5) (2/2)
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官更是惧怕梁冀,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梁冀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他的两个妹妹分别做了皇太后和皇后。后来,他的两个妹妹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也长大了,就与身边的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
梁氏势力消灭后,东汉依旧不太平,皇帝也依旧没有掌权,权力又落入了宦官的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便在同日被封侯,另外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比梁冀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宅第,任意搜刮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使得民不堪命。人们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东汉朝廷在他们的掌控下,变得更加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国家权力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不停轮转,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守国第八: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②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正大光明。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缘由、圣贤治国的道理,以及民心转变的根源。”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并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而民众则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孕育,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生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储藏,万物都潜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获,收获之后则又会重新孕育。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圣人效法这一自然规律,并以其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而天下动乱时,仁人圣君就会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非常重大。他依照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一旦民心不定,就是动乱发生的契机。如果出现这种契机,天下的权力之争夺得失必然会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便公开进行讨伐。圣人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恢复正常时,圣人既不会进而争功,也无须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在这一节中,周文王和姜太公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治理和保卫好国家。文中总结了保家卫国的方法,甚至把这些方法提升到“道”的境界和高度,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效法自然,契合天命,在天下动乱之时懂得“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道理,那么身为治政者,不用整日“案牍之劳形”就可以使“天下和之”,从而守卫和拓展自己的疆土了。
西汉宣帝在位时,他有一名贤相叫做丙吉,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暮春的一天,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路上,他看见几个人在打架,打得血流不止,惨不忍睹。对此,丙吉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走路,那头牛步履蹒跚,不停地喘着气,好像非常累的样子。丙吉马上下车,走到农夫面前,问道:“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农夫回答:“根本没走多远,这畜生就成这样了,我看它是偷懒。”说着在牛的背上抽了一鞭子。
丙吉身旁一个下属官吏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他问道:“下官斗胆问大人一句,刚才您看见有人打得头破血流,都快死人了,您却不在意。现在看见一头牛,您却表示奇怪。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反而去问,这样做真的让人非常费解。”
丙吉笑着回答:“你有所不知。百姓打架斗殴,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责任,我只需要到时候考查他们的政绩,有功就赏、有罪就罚就可以了,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亲自去过问。我作为丞相,关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街头斗殴的小事情不是我该管的,这些事情都应该由地方官吏去管理。可是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是暮春,天气不会很热,牛还没走多久就喘气,可能是节气失调的征兆。三公的职位是调和阴阳,我因为职权所在,所以很担忧,必须问个清楚。”下属听了他的话以后,对他的做法十分佩服。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顺应规律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顺其自然即可。做事情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应规律,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做事不遵循“道”,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元朝统治的结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元末,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那时,“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上下一团混乱,政治黑暗。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借机施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人民根本没有土地。然而,他们还对这些没有土地的人民横征暴敛。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不断爆发。
,百官更是惧怕梁冀,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梁冀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他的两个妹妹分别做了皇太后和皇后。后来,他的两个妹妹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也长大了,就与身边的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
梁氏势力消灭后,东汉依旧不太平,皇帝也依旧没有掌权,权力又落入了宦官的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便在同日被封侯,另外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比梁冀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宅第,任意搜刮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使得民不堪命。人们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东汉朝廷在他们的掌控下,变得更加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国家权力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不停轮转,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守国第八: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②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正大光明。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缘由、圣贤治国的道理,以及民心转变的根源。”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并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而民众则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孕育,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生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储藏,万物都潜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获,收获之后则又会重新孕育。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圣人效法这一自然规律,并以其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而天下动乱时,仁人圣君就会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非常重大。他依照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一旦民心不定,就是动乱发生的契机。如果出现这种契机,天下的权力之争夺得失必然会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便公开进行讨伐。圣人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恢复正常时,圣人既不会进而争功,也无须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在这一节中,周文王和姜太公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治理和保卫好国家。文中总结了保家卫国的方法,甚至把这些方法提升到“道”的境界和高度,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效法自然,契合天命,在天下动乱之时懂得“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道理,那么身为治政者,不用整日“案牍之劳形”就可以使“天下和之”,从而守卫和拓展自己的疆土了。
西汉宣帝在位时,他有一名贤相叫做丙吉,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暮春的一天,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路上,他看见几个人在打架,打得血流不止,惨不忍睹。对此,丙吉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走路,那头牛步履蹒跚,不停地喘着气,好像非常累的样子。丙吉马上下车,走到农夫面前,问道:“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农夫回答:“根本没走多远,这畜生就成这样了,我看它是偷懒。”说着在牛的背上抽了一鞭子。
丙吉身旁一个下属官吏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他问道:“下官斗胆问大人一句,刚才您看见有人打得头破血流,都快死人了,您却不在意。现在看见一头牛,您却表示奇怪。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反而去问,这样做真的让人非常费解。”
丙吉笑着回答:“你有所不知。百姓打架斗殴,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责任,我只需要到时候考查他们的政绩,有功就赏、有罪就罚就可以了,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亲自去过问。我作为丞相,关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街头斗殴的小事情不是我该管的,这些事情都应该由地方官吏去管理。可是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是暮春,天气不会很热,牛还没走多久就喘气,可能是节气失调的征兆。三公的职位是调和阴阳,我因为职权所在,所以很担忧,必须问个清楚。”下属听了他的话以后,对他的做法十分佩服。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顺应规律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顺其自然即可。做事情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应规律,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做事不遵循“道”,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元朝统治的结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元末,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那时,“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上下一团混乱,政治黑暗。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借机施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人民根本没有土地。然而,他们还对这些没有土地的人民横征暴敛。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不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