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光弼。
实际上,洛阳沦陷以后,唐玄宗之所以还能在长安苟延残喘半年,原因之一就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尤其是当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会战,两人携手并肩大破叛军,斩首四万,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双脚狼狈不堪夺路而逃,河北沦陷各郡纷纷起义归顺大唐。[156]
不难想象,这时,如果唐玄宗不听杨国忠的怂恿,而是接受三位大将的建议,让哥舒翰坚守潼关,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进攻范阳,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遗憾呀,遗憾!
现在,皇帝变成了肃宗,不会出问题了吧?
不,继续遗憾,因为没听李泌的。
李泌也是神奇人物,据说七岁时就被玄宗赏识。当时皇帝正在下围棋,宰相张说拿起一粒棋子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呵呵,更高明!
也就在这时,还是忠王的肃宗跟李泌成了朋友。册封皇太子以后,更是尊李泌为先生。他们在东宫度过了不寻常的岁月,对于李林甫的打压都有切肤之痛。但是,当已经登基为帝的肃宗要将李林甫挫骨扬灰时,李泌却不同意。
皇帝问:过去的事,先生难道忘了?
李泌说:当然没有,但是太上皇还在成都。太上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如果听说陛下在翻旧账,不知道心里面会怎么想。那时,只怕陛下富有四海而不能奉养。
肃宗大惊失色。他抱着李泌的脖子哭道:朕错了,朕考虑不周。如果不是先生,差点不能成为孝子。但,朕之大孝至德,莫过于收复两京,削平四海,解万民于倒悬,迎父皇回长安。那么,依先生之见,逆贼何日可平?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贼心如此。臣早就发现,逆贼但有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可见不足为虑。但,王者之师,讲究的是“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
具体的设想倒也简单:由李光弼、郭子仪和皇帝自己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不战而溃。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覆其巢穴。逆贼退无所归,留不心安,势必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届时,我军四面围歼,可以灭此朝食。
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的方案,肃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原因也很简单: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根本等不到两年之后,也不认为范阳有多重要。[157]
不听李泌之计的结果如前表所示,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暴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158]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
李光弼。
实际上,洛阳沦陷以后,唐玄宗之所以还能在长安苟延残喘半年,原因之一就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尤其是当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会战,两人携手并肩大破叛军,斩首四万,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双脚狼狈不堪夺路而逃,河北沦陷各郡纷纷起义归顺大唐。[156]
不难想象,这时,如果唐玄宗不听杨国忠的怂恿,而是接受三位大将的建议,让哥舒翰坚守潼关,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进攻范阳,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遗憾呀,遗憾!
现在,皇帝变成了肃宗,不会出问题了吧?
不,继续遗憾,因为没听李泌的。
李泌也是神奇人物,据说七岁时就被玄宗赏识。当时皇帝正在下围棋,宰相张说拿起一粒棋子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呵呵,更高明!
也就在这时,还是忠王的肃宗跟李泌成了朋友。册封皇太子以后,更是尊李泌为先生。他们在东宫度过了不寻常的岁月,对于李林甫的打压都有切肤之痛。但是,当已经登基为帝的肃宗要将李林甫挫骨扬灰时,李泌却不同意。
皇帝问:过去的事,先生难道忘了?
李泌说:当然没有,但是太上皇还在成都。太上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如果听说陛下在翻旧账,不知道心里面会怎么想。那时,只怕陛下富有四海而不能奉养。
肃宗大惊失色。他抱着李泌的脖子哭道:朕错了,朕考虑不周。如果不是先生,差点不能成为孝子。但,朕之大孝至德,莫过于收复两京,削平四海,解万民于倒悬,迎父皇回长安。那么,依先生之见,逆贼何日可平?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贼心如此。臣早就发现,逆贼但有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可见不足为虑。但,王者之师,讲究的是“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
具体的设想倒也简单:由李光弼、郭子仪和皇帝自己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不战而溃。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覆其巢穴。逆贼退无所归,留不心安,势必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届时,我军四面围歼,可以灭此朝食。
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的方案,肃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原因也很简单: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根本等不到两年之后,也不认为范阳有多重要。[157]
不听李泌之计的结果如前表所示,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暴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158]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