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醋溜小说网 www.chncl.com,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了加强大清与对朝鲜宗主国地位在朝鲜设立“监国”这件事上,自“壬午兵变”始,在清廷朝野上下一直呼声不断,但均未被李鸿章所采纳。究其原因是李鸿章惟恐这样做会刺激到朝鲜王室的尊严,影响刚刚加强起来的宗藩关系,再者,派“监国”到朝鲜,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认为这是对各国利益地位极其不平等。同时相对于颇为拆衷的另类建议——那个“老邻居”日人的“更换新员”的建言,李鸿章感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是是年5月间,日人外务卿井上馨在一次与驻日公使徐承祖谈到朝鲜的局势,以及清、日两国对朝外交政策的协调问题时说:现在贵国驻朝委员一缺,甚为要紧。陈观察树棠忠厚有余,才智不足,似宜更换敏决之委员为妥。如贵国更换新员,请嘱其来我敝国一行,一则贵使得以指授机宜,一则可与彼面谈,使彼知我国之意,庶到任后,遇有要事,自能与敝国驻朝公使和衷共办也。

    对于井上馨的话,在李鸿章看来只一半是话,另一半则是在放屁,对于更换驻朝委员,李鸿章认为实有可取,陈树棠的确是“忠厚有余,才智不足”。陈在去年处理“李范晋事件”上,让大清也让李鸿章丢尽了脸面,当时李鸿章盛怒之下,就想替换他,只是一时还找到合适人选。

    尤是在后来发生的“巨文岛事件”与第一次“朝俄密约”两件事上,外交难题迭出不尽,使得性格拘谨,保守的陈树棠更是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应付,曾多次遭到李鸿章的责难,及至今天,朝鲜局势更加复杂,更加严重,看来非由“熟谙朝鲜国俗,练达时务的袁舍人”再次“登台”主演不可了。撒换驻朝委员,已是当务之急!至于井上馨提出的“和衷共办”,做你“贼娘”的春秋大梦去吧。

    1885年10月8日,李鸿章在这一天继前一道奏折之后又上了第二道折,李鸿章正式上奏清廷,荐举袁世凯替代陈树棠出使朝鲜:

    查有分省补用同知袁世凯,胆略兼优,能识大体。前随吴长庆带兵东渡,久驻王京。壬午、甲申再次定乱,情况最为熟悉,朝鲜新人旧党咸相敬重。此次派令伴送李昰应归国,该国君臣殷殷慰留。昨日接朝王来函,亦敦请该员在彼襄助。若令前往接办,当能措置裕如。惟陈树棠赴朝之时,尚属商务初开,今则口岸渐增,贸易日盛,各国公使麇集汉城,相机因应,尤赖该员从旁赞画。似宜优其事权,作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略示预闻外交之意。惟其官秩较卑,历著劳绩,请加恩超擢衔阶。

    奏折之后另有附片,附片写道:朝鲜变乱频仍,国家所以维持而救护之者,不遗系力。朝王外虽感德,内则趋向不专,阴有择强自庇之意。倭兵甫撤,俄使旋来,微臣惜箸代筹,几于智尽能索。然事关藩服,明知其不足与为善,而不能不力图补救,但能补救一分,即有一分之益。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今朝王函请,正可迎机而导,令其设法默为转移。该员带队两次戡定朝乱,其功甚伟,本拟优予奖擢,兹令出使属邦,尤须隆起位望,使之稍有威风藉资坐镇。拟请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外用,并请赏加三品衔。

    乖乖地个不得了哎,袁世凯一个6岁的小年青,经咱老李这么一举一捧一白活,从军不过4年时间,楞给兑上个三品衔直隶候补道,别说是在当时,就在今天也说得上是个官场上的奇迹。

    1885年10月0日,清廷正式下达谕旨:准奏。

    李鸿章接到谕旨,派人叫来袁世凯,令其迅即筹备事宜,择期赴朝上任。

    袁世凯接到委任,心里自然别提有多高兴了。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诸多筹备工作中,又多加了一项“筹备”,他想把当初在上海落难中相遇的红颜知己沈姑娘给“筹备”出来。于是,袁世凯便把这件事委托给了他早年在北京保恒叔家读书时的老师王雁臣,因为袁世凯在上海与沈姑娘相处在一起那会儿,王雁臣当时正以同知官上海水利厅(1880年——1888年),可谓人地两不生。

    王雁臣见自己的这个学生官都当这么大了,还对一位匆匆相识青楼女子如此地专情,不由深深被其打动,便决定帮这个忙,而且很快地便找到了沈姑娘。袁世凯官场情场两收成,心中更是喜上加喜。

    当一切筹备妥当就要出发了,袁世凯来到督署拜谒李鸿章禀辞,请示机宜。

    李鸿章说:这次委派你到朝鲜,你身上担子可不轻啊。到了那儿以后不光是交涉通商要办好,而且更要想方设法扭转目前朝鲜内政外交于我大清不利的局面,老夫相信你慰亭一定能够做到做好这些。

    袁世凯谨恭地回答说:谨遵大人训示,世凯即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一定把大人交待的事情办好,以报大人提携之恩。

    李鸿章轻淡地说道:言重了,我不要你什么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你只要尽心尽力地把朝鲜的事搞好,不使他国染指,你就算帮了老夫的大忙了。

    袁世凯立即答道:世凯遵命!

    李鸿章从桌子上拿起一封信说:这封信你收好,到了那儿及时交给朝鲜国王,对于你今后在那儿也许会起一些作用。说罢,将信递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这是一封李鸿章特意写给李熙的信,其内容如下:

    袁守忠亮明敏,心地诚笃。前奉琅函,两次带队扶危定倾,为贵邦人所信重,鄙人亦深契许。殿下欲留为将伯之助,鸿章已据情奏达天听,奉旨令驻扎汉城,充办事大臣,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必与大局有裨。该守素性梗直,夙叨挚爱,遇事尤能尽言,殿下如不以为逆耳之谈,则幸甚矣。

    李鸿章的这封信,无疑是在为袁世凯与李熙两人今后的合作搭桥铺路,同时也为袁世凯“总理”衔的份量再一次加重砝码,以利于袁世凯在朝鲜假襄助真“监国”。由此足见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是多么地赏拔和重视。

    1885年11月1日,袁世凯带着沈姑娘及李荫梧、姚文藻及家仆王凤祥等一班随行人员(其中有数10名属于“特殊随员”),乘北洋招商局轮船一起离开天津。三天后轮船到达旅顺军港,袁保龄与刘含芳亲自到军港迎接了袁世凯,见到新近破格擢升的侄儿满面春风,英气逼人,袁保龄心里喜孜万分。然欣喜之余,袁保龄内里又不免对这个大脑袋侄儿有着无尽的担忧。袁世凯凭着热血智勇,卓越才干,屡受上司的格外赏识器重,职务一路跃升,二十七岁便已堂皇成为清国驻使国外方面大员,可谓少年得志,英华早发,做叔父的当然感到万分欣喜和慰藉!但他同时又总觉得袁世凯少年学浅,过于恃才傲气,一脚踏空,最易跌跤。所以当上次李鸿章同他说到要袁世凯护送大院君李昰应回国时,袁保龄曾几度婉言。这次又有李鸿章极力保荐袁世凯出使朝鲜,袁保龄在旅顺是早就知道的,他又规劝侄儿在李鸿章面前尽力婉辞,实在推逶不过,那就坚决地去做吧!犹如寡妇守节,守一年众望相孚,守三年大功告成。他还写信告诉侄儿,“天下事亦有定数,果真辞不妥,士感知已,汤火在所不避。”

    依着袁保龄的意思,他很想让他老袁家的这位“后起之秀”,跟在自己身边在北洋水师多受历练,凭着在督署的上下关系,要做到这点并不难。他总担心他的这个大脑袋侄儿窜红太快,很易遭人嫉妒阴算,不如有自已罩着使侄儿经过日久磨历,变得老成练达,成就一个大人物。所谓:芍药园中花,早发还早萎。迟迟涧底松,郁郁含晚翠。袁保龄不愧久历官途二十几载,人生仕道上的这点东西,还是看得非常明白的。

    当天晚上,袁保龄在其官邸设了一道晚宴,算是为侄儿袁世凯及其众随员半是接风半是饯行吧。宴席结束,当众人回驿馆休息时,袁保龄特意留下袁世凯,进行了一番训戒和安排。袁保龄感慨地说:如今的天下事很难办,内有政府,外有北洋,大家都在敷衍了事,以稳定大局,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为国家着想的。你办事锋芒太露,免不了会得罪一些人,今后切记要谨慎从事,专靠才智做事而不济以学问,自古及今未有不败者,戒之慎之。

    袁世凯恭敬地说:凯儿谨遵叔训和教诲!

    袁保龄望着眼前这位胆识超拔,英勇过人,但行事却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侄儿,心有万千无尽的感慨,知其此一前去,无异于“履虎尾以求名利也。”因为就眼下朝鲜情势而言,朝鲜王室及诸戚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与大清离心离德,尤以诸闵为甚,其欲脱离大清寻求独立的倾向几乎已成为公开化,汉城的政治局势到处一片混乱,到处充满着凶险。袁世凯以文官前往赴任,身边没有一兵一卒,这让他这个当叔父的更加心悬一线,无比担忧!他可不想世凯侄儿人才刚刚到地儿,脚跟还没站稳,就遭人打后照上脑袋拍一砖。其实对于袁世凯此次不带兵出使朝鲜,袁保龄早就给袁世凯去信进行了谋划,让袁世凯“阴养勇士数十,求赏哈乞数十枪携行,不必居兵名,悉以六七八品顶帽加之,算作差弁,平居无事,饬其练枪,亦可收“班超三十六人”之功。各国慕我带兵,不能禁使馆不蓄兵器武弁也。但此常年款人要少要精,饷不能不厚,约计每人五两率,连犒赏,月在四百金,商署能筹否?亦须向帅恳切恳之。此间毅护军均摩拳擦掌,愿随你行。我意专在护军,而选择毅军之胆大者辅之。护平日操法尚好,毅敢死士亦不少也,不欲你与庆军有丝毫交涉。盖孝某闻你出,惟恐你夺其兵柄者,嫌不能不避,所谓令人反侧,子自安也。”

    袁世凯积极采纳并遵行叔父的谋划,此次袁世凯众随行中那数十名“特殊随从”便是其招募数十勇士。

    1885年11月18日,袁世凯抵达仁川。这是袁世凯第三次,也是这一年中的第二次来到朝鲜。不过这次袁世凯来朝鲜与前两次有着截然不同,前再次一次是仗剑挥舞,一次是政治强权,而这次却是领“总理”衔正式出使的驻朝钦命大员。尽管李爵帅没有为他这次出使朝鲜配备武装力量,可他身边还有那数十名“特殊随从”哪,有了这些在朝鲜也就够了。遥想当年,东汉使节班超手持汉朝节杖,仅以6人随从便一举而灭西域55国。我袁某人如今更持有大清国所赐“总理”权杖,摆弄服帖诸闵那几个动辄兴风作浪的屑小子徒,还不是玩儿似的,还有闵妃那个小biao子,最是薄情寡义之人,看我这下怎么拾掇你。

    袁世凯畅想着未来,人也不禁飘然悠悠,欲飞九重青天。

    可是等到兵舰靠稳码头,袁世凯这才发现,未来的“臣民”们是那样的不够友好,也不知这会个个都阴他妈哪儿去了,连来现场“热烈”一下都不,只有他的好友金允植前来迎接,表情还像刚哭过丧似的。袁世凯顿时感到,看来事情要远比他所“畅想”的那样复杂得多。不过,袁世凯对这种外交场所上“冷遇”还是很看得开的,心说,就这样吧,有欢迎总比没欢迎好,即来之则安之。

    次日,袁世凯抵达汉城,安顿好家眷,余下的琐事交待随从去做。接下,便于1855年11月1日,与前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办理交卸手续,正式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繁称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简称袁总理。

    第二天,袁世凯便急不可耐地略带显摆的意思,先是前往王宫拜谒了国王李熙,递交了李鸿章致朝鲜国王的信。也许是因了袁世凯系北洋承军机处之命而差委,。其身份自是不可与往日同语,国王李熙对袁世凯也就格外礼遇有加。而袁世凯呢,仅与国王李熙稍作寒喧,略微客套几句,就抬屁股起身告辞,猴急似地窜访了几家各国驻朝领使馆,又连拜见了多位朝鲜重要官员,很是忙活一阵子。很有点儿及第状元“御街夸冠”的意思。袁世凯勃发英姿,大显风光地遛达一遍之后,这才想起还有一个人必须将其办了,袁世凯派人找来了穆麟德,只小小地一通连诈唬带威胁,便把个老穆吓得没几天就赶紧地跑回天津去了。通常来说新官上任,必须有个新人新貌新气象不是,袁世凯也不例外,他开始着手拾掇起公署这一摊子。袁世凯先是命人将驻汉城公暑领导机构“信息公开”栏目当中陈树棠仨字扣掉,换上了大名鼎鼎的袁世凯三个字,把领导职务“商务委员”也换成了“总理”二字。至于人事更迭上,袁世凯彻底来了个大换血,陈树棠的原有人马,袁世凯除只留下谭赓尧继续担任随员兼汉城商务委员,其余人员被他一杆子挥去全给呼啦了,继而换上了新的“新鲜血液”,他们是随员张承涛、英语翻译唐绍仪、秘书葛式燕、刘永庆、方案李应畹、陈震、朝文翻译金大用、日文翻译张光甫、电报员冯清廉等,各地分署:李荫梧任仁川分署委员,刘永庆驻任釜山分署委员,元山分署由于业务量小,被栽撒委员改为坐探,就是情报分析员的意思。

    当这一切刚刚收拾停当了,还没等袁世凯正式“吆喝开张”,就有人想要上来踢摊子了,这让袁世凯很生气。

    众所周知,自打明代起中朝宗藩关系是由来已久,尤其到了清太宗崇德二年,这种宗藩关系又以一种标志性特征得到进一步确立,而这种标志性特征既是:封与贡。封即册封,指的是朝鲜国王定期与不定期向清朝皇帝朝觐和贡献礼物的活动。封,是表明清朝作为宗主国对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具有领导之权;贡,则是朝鲜作为藩属国对自己地位的认可,对宗主国臣服的表示。到了清顺治时期,清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完善与定型。

    然而,清朝对朝鲜虽有宗主之名,但仅以册封朝贡为大端而已,完全不同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的奴役和被奴役关系,非自己从不曾想过多干涉朝鲜内政或外交;可也不许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朝鲜。但这种和谐相睦的宗藩关系,到清同治年间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于西方列强积极实行对外扩张主义,尤其是对东亚的经济扩张主义的膨胀,于是他们便怀着好奇和野心企图揭开朝鲜这个“隐身王国”的神秘面纱,不想却被素以敬奉大清为“上国”而不知这世界上还有他国的大院君李昰应“两个大嘴巴子”掴得满脸鸭青,捂眼逃窜。这“两个大嘴巴子”分别是清同治(1866)年的“丙寅洋扰”与清同治(1871)十年的“辛未洋扰”。但是朝鲜也从此卷入了动荡的国际浪潮中,大清对与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和威胁。之后再到清光绪年间,日人——这个在“黑船事件”中刚刚被美国东印度船队司令马修?培里开了“处”,在还没有完全抹去被人“强X开处”之痛下,就自甘堕落地成为了美国人的政治“娼妇”,也开始对朝鲜起了觊觎之心,企图染指朝鲜的内政与外交,这不能不引起大清的高度警惕和防范。日人对朝鲜的多方渗透和物质掠夺,不仅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极大不满,同时朝鲜的事大派也作出了坚决抵制,及至引发了壬午、甲申两次兵变。两次兵变由于大清及时出兵戡乱和袁世凯的英勇果敢,这才使得日人不得不缩回爪子,日后另图。从此,大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开始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大清的对朝政策也开始由消极转变积极。

    尤为“甲申政变”中,袁世凯“身试危险,廓扫乱气,扶植藩邦,诞敷皇灵,”使朝鲜“举国人民方切感佩之心。”即使朝鲜的诸戚重臣,也从试图亲日缓清变得亲清起来,使得两国的宗藩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可是不久以后,大清根据《天津条约》从朝鲜的撤防,使朝鲜刚刚安定的信心又变得荒乱起来,认为大清已不可靠,对于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日人都如此消极软弱,别的就更甭想有什么指望了,由此朝鲜王室对大清产生了离异之心。这时朝鲜的亲俄势力开始抬头,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再加上穆氏的蛊惑煽动和牵针引线,便有了国王李熙和闵妃“引俄投俄”之举,这才发生了第一次“朝俄密约”事件,接着便是“巨文岛事件”。

    大清看到闵妃想要投到俄国熊的怀抱,便决定释放大院君以牵制闵妃,不想大院老头已是当年“神勇”不在,不仅牵制不住他那手段毒辣的儿媳妇,反之被闵妃搞了个“李八条”,将老公公弄了个地儿圈了起来,悲哀啊!同时清政府的“释李”更加激起了闵妃对大清的怨怼,铁了心的要“投俄拒清”。并叫板大清,哟,怎么着,都给你大清当了这许多年的“情人”了,还嫌不知足哇,撒泡尿照照你那德性,满脸的老气横秋,一身少气无力,你拿什么劲儿再包养俺呢?我看你大清最好还是省省吧,别再妨碍俺小妮子了,俺要另换个块大的,尝下新的滋味了也。

    大清见这小妮子思异心重,简直快要疯了,于是这才钦派袁世凯以“总理交涉通商事宜”驻扎朝鲜,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朝鲜内政外交的监视、驾驭和控制,其中“交涉”二字就是这个意思。

    自恃为“上国”钦派大员的袁世凯,以钦命“监国”自居,以李爵帅致国王李熙的信为尚方“权杖”,更以维护“上邦”尊荣和宗藩体制为己任。所以袁世凯一到汉城,便趾高气昂,分外张扬地先是礼节性地谒见了朝鲜国王及诸大臣,后就一连串去到各国驻汉城公使那里拜会,名义上是在例行外交公干和礼节,实则就是为了宣示“交涉”二字中所隐含其对朝鲜的“监国”身价。意在明确地告诉他们,我袁“总理”这次来到朝鲜,就是为了看住那个心躁好动且不安分的骚娘们儿来的,今后朝鲜的事儿,哪一样都得经我知道,经我点头,否则,看我怎么对付你们。还有你们这些咕噜“洋屁”的玩艺儿,今后真想在朝鲜搞点什么好处,比如弄些高丽参什么的,必须要先经过我袁某人这第一道关,否则老子立马掂枪,刺刀子***地把你们一个个全撵回老家去。

    对于袁世凯这番公开亮剑,很是引起朝鲜官员中一部分人的不满,这部分人很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三千里锦秀河山的朝鲜,臣服于大清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现在又见袁世凯如此颐指气使的态度,他们一边自我表现地向国王和王妃煽动朝鲜结盟俄国,寻求独立,当真正的国家主人;一边一伙人阴在一堆儿雀叫鸦嗓地声言要找袁世凯论理去,可惜这些人都是些背地里耍大刀的货色,真要让谁去见袁世凯当面责问,却一个个吓得直往胸腔筒子里缩脑袋,不过最后还是勇敢地站出一个二楞子,名字好像叫“绿豆糕”儿,这可能是翻译上出了问题,不然一个人叫这名字也太逗了。

    “绿豆糕”一见袁世凯未曾开言心里便先怯了三分,早前只是听人说袁世凯这人多么地英武神勇,手拎大刀一口气连着活劈七八个日人,眼睛都不带眨动一下,当时心里还很不服气,不想今日一见,大马金刀坐在椅子上的袁世凯,果然浑身上下无不透着威凛,尤其大脑袋前面安装着的那两只大眼,更是目光如炬,穿人肺腑,不怒自威。“绿豆糕”只看一眼便再也不敢看第二眼,勉强撑着胆子耷拉着眼皮说:大,大人,你这次来咋能用“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这一名目字呢?

    袁世凯两眼一瞪,问:这有什么不妥吗?

    “绿豆糕”说:岂止不妥,而是大大地不妥。

    袁世凯说:请讲。

    “绿豆糕”拿眼珠子溜了下袁世凯捂在手里的茶杯,见袁世凯没有反应,心说这人反应够迟钝,只好干咽了下喉咙接着说:大人你想啊,这“总理交涉”不就是“全面干涉”的意思吗?外署申协办对此很不高兴咧,听说美国人也很不高兴,好像正准备找地儿投诉你呐。

    忽听“啪”地一声,袁世凯一掌击在桌子上,二目圆睁地怒视“绿豆糕”道;聪明,事情还真让你说着了,袁某人此次来就是为正名定分,大清是朝鲜的册贡上国,朝鲜是大清称臣藩邦,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是你朝鲜不守规矩在先,我袁总理干涉了,又怎样啊?我就要全面干涉,他申协办不高兴又能怎样啊!还有你说美国也不高兴,他不高兴又怎么着?投诉、投诉顶个屁。我这就立马找美国人去,看他们今后还愿不愿在这块地上混了。

    “绿豆糕”一见袁世凯动了怒,吓得忙说,美国人这事不关我事,我也是听说的。说罢赶紧起身走了。

    “绿豆糕”走后,袁世凯问起身边的人说:刚才这人叫什么来着?

    回答说:叫“绿豆糕”。

    袁世凯“嘁”地一声笑了,说:这哪象个人名嘛,你去问下,一准地是翻译歪了,你去问个清楚,看这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那人去而复回,说:大人说的没错,是翻译错了,这人叫李斗镐。

    随后袁世凯就带着唐绍仪去了美国驻朝公使馆,美国公使福德知道袁世凯是来诘问的,心理上早作好了应对,因为他们刚刚接到报告,说朝鲜那个李斗镐上门没踢得了摊子不说,还被袁世凯骂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蹶屁股跑了。心虚的福德生怕袁世凯也给他来同样一手,所以两人见面刚寒喧过,还没等袁世凯来得发飚,福德就满脸堆笑地说:我知道阁下因何而来,其实那都是朝鲜人曲意捏造,阁下驻扎朝鲜我们美国人欢迎还来不及呐,又怎么会不高兴呢?至于投诉,则更为无稽之谈了。

    袁世凯知道这世界上最不要脸的就是美国人了,今见福德这样说,也不好再责问什么,反正彼此心里想些什么,大家都明白,只是各自心照不宣而已。

    但是袁世凯还是决定给朝鲜外署的金允植去封信函,索性把事情挑明了说,省得日后再掖掖藏藏的不够痛快,信中说:前李斗镐称,申协办命他来诘弟名目不合,美使将有诘问等语,殊为诧异。朝鲜为中国属邦已数百年,天下所共知。朝鲜与各国之约,均另有照会声明,岂容掩耳盗铃,谓为非然!且中韩事件,美使亦无干预之权。顷诘美使,称无其事,谈会记录附上。查美使即云朝鲜人所告,应请查明详复为幸。

    此事后经金允植回信解释,袁世凯这才方罢干休。(未完待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